許多外商,不論來至於台灣、中國、馬來西亞、日本等地,都看好緬甸的市場商機,然而,市場之大,行情看漲,然而,還是有許多好朋友剎羽而歸,洪顧問整理過去幾年成功與失敗的外商的經營內容,做一歸納發現,主要的問題仍然如下幾點:
1)過度信任華僑或僑生:不論是到台灣、中國、日本等地留學的僑生,大多是學生,且較無商務經驗,許多外商進入緬甸投資都會事先徵詢這些在外的僑生。然而,他們所提出的建議的確較不切實際,讓外商空有市場利基,確無法搶佔市場,進而失去了市場搶佔先機之佈局時機。若是畢業多年之僑生,還留在國外沒返國或己返國之僑生,因與原生國/外國脫節多年,亦不符需求。所以外資進入緬甸,應思考最容易成功的方式,找尋對的咨詢對象,並以設立最低成本之直營辨公室,派人進來緬甸主導事務,再聘用當地翻譯(語言翻譯為主,千萬不要指望這些翻譯可以有什麼作為,畢竟,緬甸有能力的翻譯,早就去創業當老板或被大公司搶聘用),以方便整合佈局。長期而言,必需自行學習緬甸本地語言,才能長久佈局該國市場。
2)包裝務必用當地語言,方便當地消費者了解產品:緬甸政府己於2014年公告要求,食品類商品進口,必需要全面用緬文的商品標籤及說明,方便消費者了解商品,是故,國外食品業者要進入緬甸,做出緬文的商品標籤是必要的功課。
3)淡化台灣、中國與日本商品色彩,以緬甸設廠製造為最終目標:以台灣或中國來舉例,近年來台灣與中國都發生許多嚴重的食品安全衛生問題,這些重大新聞都在緬甸的國際新聞中有播放,大家都知道,所以,盡可能淡化台灣製造或中國製造色彩。又日本來說,日本政府亦強制進口核災區商品進入緬甸,有些上流社會的緬甸人己知悉相關資訊,並己私下抵制不購買日本商品,加上外國製造的物流運輸成本高,故長期而言,最好是在緬甸生產製造,才有利市場佈局。
4)不要以外國思維看待東南亞市場:這是許多外商進入緬甸的第一個重大錯誤。緬甸的環境、人民信仰、生活觀、金錢觀都己外國人不同,不論中國、台灣、日本等等的外商,都不可以用原生國的商務思維來看待緬甸市場。必要時,主事者可以長期居住緬甸主要市場,如仰光、曼德勒地區一段時間以了解市場需求,再進行商品、策略的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