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亡海外10年的社運人士覺林吳(Kyaw Lin Oo)返緬兩年,積極推動瞭解國會運作計畫、辦理公民團體活動。他告訴中央社記者,緬甸政府需要經濟發展所以啟動政治改革,他們說服翁山蘇姬參與國會、與少數民族談判,才能得到許多外援。
緬甸總統登盛(Thein Sein)去年訪問美國,今年走訪歐洲各國,遊說西方國家進一步放寬對緬甸的制裁,這兩年來,緬甸不但得到許多外援,日本、挪威等國也免除了緬甸的債務。
不過,覺林吳認為緬甸改革的速度還是太慢,他指出,改革腳步必須再加快,緬甸「落後其他國家太多,是東協(ASEAN)最窮的國家,必須加快發展」。
全國民主聯盟(NLD)創黨元老溫丁(Win Tin)也指出,改革還是不夠,他至今除了黨內刊物外,還無法在報紙上發表言論。
溫丁說,「他們(政府)說媒體自由,但實際上還沒有媒體自由,他們說要撤銷媒體審查、開放言論自由,但法律上仍有違背」。
緬甸資訊部3月初公布印刷出版草案,限制媒體報導批評憲法題材、禁止刊登「擾亂法治」、「煽動動亂」、「違反憲法或其他現有的法律」內容,引起媒體批評改革腳步倒退。
緬甸最大民營媒體之一的「十一媒體」(ElevenMedia)董事長丹塔翁(Than Htut Aung)告訴記者,這個法「是(改革)倒退的徵象,我們強力抗議」。
丹塔翁表示,登盛向國內外做出許多民主承諾,緬甸媒體必須監督他信守諾言,「我們要推動政府往前進」,民主改革需要媒體自由。
緬甸民主進程速度緩慢,但由於政治環境比過去開放自由,壓抑多年的社會矛盾也一一浮出檯面,例如緬甸若開邦(Rakhine State)種族宗教衝突、緬甸政府軍攻擊克欽(Kachin)叛軍、銅礦開採計畫抗爭、中部城鎮麥克蒂拉(Meiktila)族群衝突等。
類似的抗爭、衝突事件可能會繼續出現,覺林吳指出,衝突問題如果無法解決,將是經濟成長與吸引外資的一大阻礙。
參與1988年學生運動的88世代成員覺敏友(KyawMin Yu)去年1月才自監獄獲釋,他觀察緬甸改革與社會衝突,認為政府與人民欠缺互信,是實際執行改革的阻礙。
覺敏友表示,政府必須建立與人民的對話機制,國家對話機制確立,族群間才有和解,緬甸才能真正獲得建設。
展望2015年大選,覺林吳認為,翁山蘇姬政黨可望贏下多數席次,但1990年壓倒性勝選的景況應不會重演,全民盟屆時將與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,包括當前執政的聯邦團結發展黨(USDP)、少數民族政黨。
雖然軍人政變可能性存在,但丹塔翁說,國際勢力已進入,緬甸不再像1990年鎖國封閉,在國內外壓力下,過去的獨裁者必須接受選舉結果。
全民盟若能組成聯合政府,丹塔翁說,他們也必須改變集中式的領導風格,與其他民主力量合作,才能避免軍人與獨裁勢力再度抬頭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