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一直以來都有報禁,不是沒有報紙,而都是週報,而且刊登的內容,需要讓政府先行審核,才可印製,每週出刊。現在報禁解除,讓許多報紙可以變成“日報”,每天都有新聞可以看。

緬甸現在的這個時空環境,有點像台灣民國70年代,報禁、黨禁剛解除。全民有一股拚經濟大於拚政治的想法,這個國家就比較發展快速。台灣就是這樣起來的,先有錢,再回過頭來“玩”政治。但緬甸似乎有點走過頭了,拚“政治”優先於拚“經濟”,所以最近也有許多的遊行、示威,另外人有點擔心,但無論如何,政治走回頭路的機會不大,就看在位者,怎麼去經營了

 

美聯社拔得頭籌 獲准成立辦事處

 

 

緬甸文人政府兩年前上台以來,推出多項改革,其中之一是放寬全世界最嚴苛的出版管制,最新一步是4月1日開放民營日報。在此之前,緬甸只有國營日報,民間只准經營周報。同時,美聯社30日獲得當局發照,成為兩年來首家獲准在緬甸成立辦事處的國際新聞媒體。

 

緬甸《7日新聞周刊》高層表示,「終於有日報看了,大家真的非常興奮」。

 

今天的緬甸媒體狀況,和將近50年的軍政府時代已大有不同,當時所有敏感新聞都以耳語傳播,犯禁者下場不堪。2010 年緬甸選舉,11月,翁山蘇姬獲得解除軟禁,《第一11運動周刊》被查封兩周,因為該刊將這消息以不同顏色的文字挾帶於頭版足球新聞裡。

 

兩年後,翁山蘇姬已是國會議員,她所屬「全國民主聯盟黨」的傳單部門「D-Wave」(民主潮)可以成為日報了。

 

以前只准發行周報 報導事前審查

 

 

緬甸的新聞管制法1962年實行,所有報導都採事前審查制,只許發行周報,記者每天被監控、電話監聽,動輒坐牢,不准刊登反對黨領袖的照片; 當局有權隨時撤銷出版許可,不申請就出版,最高七年徒刑。

 

文人政府逐漸放手,去年8月取消新聞審查,但實際上「日報」早已出現,只不是紙面印刷的實體報:社群媒體是傳播即時新聞的利器,近日伊斯蘭和佛教衝突登上臉書,每天有人按「讚」或貢獻評論。

 

不過,任何行業都需要學習,都有行規,雖然可能是不成文的規矩。例如有些周報的線上文字和圖片報導,適足以在佛教為主的這個國家煽起反穆斯林情緒。「記者無國界」組織建議緬甸新聞界,必須尊重新聞道德和風紀,遵守專業的報導標準。

 

另外,當局核發了16張日報營運執照,有多少家周刊真的馬上能轉成日報,也有待觀察。日報作業繁雜,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戰,財力也是個大課題,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數目不足,印刷機也普遍缺乏。最後,讀者市場在哪裡,也全無統計資料,而廣告營收目前由國營報紙壟斷,民營報紙爭取可能不容易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緬甸洪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