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經營並非理論學術即可解釋,有時候,人性、金錢,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。就鴻海、奇美、宏基、華碩等台灣知名品牌的成功,大多的企管書藉都以拍馬屁、事後諸葛的心態,來讚揚企業主、求取順水人情,但企業經營真的如文中所述,增加無限量的產能,把固定成本攤提到最低,如此一來即可有效的降低成本,賺到大錢。但事實真是如此?
市場上有許多的大型企業,就是因此而導致體質不佳,槓桿操作過當,當市場變化,或商品銷售不如預期、或原物料漲跌、或高層貪污、或同業惡性競爭,不論任何問題,都會是壓倒這個企業的關鍵最後一根“稻草”,看看過去知名品牌“味全”、“奇美”、“聲寶”、“大同”等等,現在不都面臨這些危機,他們也都遵循著這個“增加無限量產能”的邏輯,但又為什麼他們失敗了。
所以無限量擴大產能並非企業的萬靈丹,而是企業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及業務的銷售力,才是成敗關鍵,端看鴻海,他們因品質佳、產品力好,所以才能接到好的apple代工訂單,增大產能,以降低攤提的固定成本,近期鴻海工資大漲,求的是在中國大陸官方的好名聲及領頭羊的地位,並順勢將自動化生產線的轉型合理化,所以的開始,在於產品力,而非無限量的擴產,不然,這樣的管理法則,將是本末倒置,反而傷害了企業。
再看看某些成功的品牌背後黑暗的一面,大家都知道,要供應這些大廠的訂單,票期長(月結180天是正常的到期日)、要求高(有時候品牌商組裝時裝壞了商品,也會說是供應商的不良品),最大的關鍵在於,就算當初採購採買的數量進庫後仍未使用,但品牌商仍會跟供應商收取“倉儲費”、“管理費”、“空調費”,所以這些品牌的成功,是多少供應商的血汗錢被壓榨出來的,這也回頭諷刺號稱“幸福企業理論管理人”的許文龍董事長,因過於厚道而讓奇美最後成為鴻海的子公司。
有經濟學者提出麥當勞24小時的經營的理論,文中的經濟學長提到攤提場地租金等固定成本的概念,個人認為,麥當勞24小時經營的最大效益在於品牌曝光度,尤其在半夜中,黑暗中唯一的亮點就是那一個金黃色的m,這個長久的效應,尤其是消費者在夜深人靜時又恰巧餓肚子,可以吃到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漢堡餐,但也因為肚子餓,加上半夜尋找食物不易,所以這個漢堡更佳好吃,其實背後盤算的,是花再多錢打廣告都無法做到的“體驗行銷”,這就是文中一開始所提到的“人性”,當你有一天體驗到的時候,麥當勞m在你心目中,永遠都是最美味的商品,無可替代。當然,這種模式,只能在類似台灣這種夜生活豐富的地區,若在泰國、菲律賓或十年前的台灣,因交通的不便利性及生活習慣等因素,這種效應就不會有成效。
有企業主追求讓企業大到一定規模,大到不能倒的情況下,就會有政府來搶救(如1997的三星),但回歸企業經營的本質,最終看的還是商品的品質,好的商品,不怕沒有市場,更不用擔心價格。不然,50年前全球最有錢的公司是賣火柴的,為什麼不轉型的現在都倒光了…而轉型追求商品品質和市場需求的,仍然是現今全球的十大企業之一。一昧的擴充產能,不但是不環保的,造成浪費,更會讓公司因過度的財務槓桿而站在細綱索上,是經營者應該要三思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緬甸洪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